產品詳情頁
????
【科 名】禾本科
【俗 名】菩提子(本草綱目)
【植物形態】一年生粗壯草本,須根黃白色,海綿質,直徑約3毫米。稈直立叢生,高1-2米,具10多節,節多分枝。葉鞘短于其節間,無毛;葉舌干膜質,長約1毫米;葉片扁平寬大,開展,長10-40厘米,寬1.5-3厘米,基部圓形或近心形,中脈粗厚,在下面隆起,邊緣粗糙,通常無毛。總狀花序腋生成束,長4-10厘米,直立或下垂,具長梗。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,外面包以骨質念珠狀之總苞,總苞卵圓形,長7-10毫米,直徑6-8毫米,琺瑯質,堅硬,有光澤;第一穎卵圓形,頂端漸尖呈喙狀,具10余脈,包圍著第二穎及第一外稃;第二外稃短于穎,具3脈,第二內稃較小;雄蕊常退化;雌蕊具細長之柱頭,從總苞之頂端伸出.穎果小,含淀粉少,常不飽滿.雄小穗2-3對,著生于總狀花序上部,長1-2厘米;無柄雄小穗長6-7毫米,第一穎草質,邊緣內折成脊,具有不等寬之翼,頂端鈍,具多數脈,第二穎舟形;外稃與內稃膜質;第一及第二小花常具雄蕊3枚,花藥桔黃色,長4-5毫米;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,或較小而呈不同程度的退化。染色體2n=10(Rao, T. N. V., 1962);20(Koul A. K.,1965;Sarma, 1986)。花果期6-12月。
【生物學特征】喜溫暖濕潤秋,怕干旱、耐肥。各類土壤均可種植,對鹽堿地、沼澤地的鹽害和潮濕的耐受性較強,但以向陽、肥沃的壤土或黏壤土栽培為宜。忌連作,也不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。近年來在潮濕的水稻土上栽培,特別在抽穗揚花期給以潛水層,可顯著增產。
【生長與分布】生于濕潤的屋旁、池塘、河溝、山谷、溪澗或易受澇的農田等地方,海拔200-2000米處常見,野生或栽培。分布于遼寧、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、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。
【藥用部位】種仁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,曬干,打下果實,再曬干,除去外殼、黃褐色種皮和雜質,收集種仁。
【藥材性狀】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4-8mm,寬3-6mm。表面乳白色,光滑,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;一端鈍圓,另端較寬而微凸,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;背面圓凸,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。質堅實,斷面白色,粉性。氣微,味微甜。
中藥飲片
【炮 制】除去雜質。
【飲片性狀】同藥材。
【性味與歸經】甘、淡,涼。歸脾、胃、肺經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利水滲濕,健脾止瀉,除痹,排膿,解毒散結。用于水腫,腳氣,小便不利,脾虛泄瀉,濕痹拘攣,肺癰,腸癰,贅疣,癌腫。
【選 方】
1.治水腫喘急:郁李仁二兩。研,以水濾汁,煮薏苡仁飯。日二食之。(《獨行方》)
2. 治腸癰:薏苡仁一升,牡丹皮、桃仁各三兩,瓜瓣仁二升。上四味?咀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(《千金方》)
3. 治鼻中生瘡:用薏米、冬瓜煎湯當茶飲。(《古人集驗方》)